淺層地熱監測監測目的與核心意義

更新時間:2025-11-19

瀏覽次數:45
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、推動能源結構轉型的大背景下,淺層地熱能(Shallow Geothermal Energy)——指地表以下200米以內巖土體、地下水和地表水中蘊藏的低溫熱能(溫度通常低于25℃)——因其可再生、分布廣、清潔低碳、利用效率高等優勢,成為建筑供暖制冷領域潛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。地源熱泵系統通過埋設于地下的換熱器與巖土進行熱交換,冬季取熱、夏季排熱,實現建筑節能率30%–60%。然而,若缺乏科學規劃與長期監測,大規模無序開發可能導致地下熱失衡、水文地質擾動甚至地面沉降。因此,淺層地熱監測作為保障系統高效、安全、可持續運行的關鍵技術手段,被譽為綠色能源開發的“地下哨兵”。
一、監測目的與核心意義
淺層地熱監測并非簡單數據采集,而是對地熱系統運行狀態與地質環境響應的動態評估與預警機制,其核心目標包括:
1.驗證系統性能:評估實際換熱量是否達到設計值,優化運行策略;
2.防止熱堆積/冷堆積:長期單向取熱或排熱會導致地下溫度場畸變,降低系統效率;
3.保護水文地質環境:避免地下水溫異常升高影響生態,或引發含水層污染;
4.支撐科學規劃:為區域地熱承載力評估與項目布局提供數據基礎;
5.滿足法規要求:多地已出臺規定,要求大型地源熱泵項目必須安裝在線監測系統。
二、監測內容與關鍵技術
一套完整的淺層地熱監測系統通常涵蓋以下維度:
1.地下溫度場監測
測溫點布設:在換熱孔周邊不同深度(如10m、30m、60m、100m)及徑向距離(1m、3m、5m)埋設PT100或光纖光柵溫度傳感器;
分布式光纖測溫(DTS):利用拉曼散射原理,一根光纖即可實現沿程連續測溫(空間分辨率1m,精度±0.1℃),精準捕捉熱影響范圍;
長期觀測:至少覆蓋一個完整供暖/制冷季,理想為3–5年。
2.水文地質參數監測
地下水位:通過壓力式水位計實時記錄;
地下水溫與水質:監測pH、電導率、溶解氧、主要離子(Ca²?、Mg²?、Cl?等),判斷是否發生熱污染或化學擾動;
滲流速度:采用示蹤劑試驗或熱脈沖法評估地下水流動對熱擴散的影響。
3.系統運行參數
熱泵機組進出口水溫、流量、功率;
換熱量(kW)、COP(能效比);
累計取/排熱量(kWh)。
4.巖土熱物性原位測試
利用熱響應試驗(TRT)在項目前期測定巖土平均導熱系數、熱擴散率,為設計提供依據;
運行后可結合監測數據反演熱物性變化,評估長期性能衰減。
三、典型應用場景
1.大型公共建筑群
如機場、醫院、學校園區的地源熱泵系統,通過監測防止多孔密集布置導致的“熱島效應”。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地源熱泵區部署了50余個溫度監測孔,實現全生命周期管理。
2.城市級淺層地熱規劃區
雄安新區將淺層地熱納入“地熱+”綜合能源體系,建立區域監測網絡,動態評估資源可持續性。
3.科研示范工程
高校與研究院所通過高密度監測,研究不同回填材料(膨潤土vs.石墨基漿料)、U型管間距對換熱效率的影響。
4.既有項目效能診斷
淺層地熱能是沉睡于我們腳下的綠色寶藏,而監測系統則是喚醒并守護這份寶藏的“地下哨兵”。它以毫厘之間的溫度感知,洞察千米之下的能量流動;以持續的數據積累,支撐科學的能源決策。